腸道健康管理

香港人腸道健康未如理想 宜針對亞健康補充益生菌

在傳統醫學中,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體健康的本源,究竟腸道健康狀況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有多大?答案可能在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研究裡找到一二。研究發現患有亞健康及慢性疾病的參加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組失衡,益生菌不足,有害細菌比例上升,將進一步惡化整體健康問題。專家建議針對個人情況補充對應的益生菌,來改善腸道平衡,對我們的健康是百利而無一害。是次研究專案於1月16日發表,由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委託香港醫療保健研究有限公司於2020年9月公開招募參加者。參加人數有265人,男女比例相若。以電話訪問和自填問卷調查大眾在濕疹、過敏、肥胖、腹瀉和便秘等亞健康問題的情況,並提供檢測樣本包收集糞便樣本進行腸道微生物群組檢測,然後提供益生菌補充劑服食8星期,再提取第二個糞便樣本用作分析補充益生菌後腸道微生物的狀況。

香港人腸道健康未如理想 惡化亞健康與慢性疾病問題

這次發佈的內容以未服用益生菌的參加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組分析為主,結果發現過半數參加者患有亞健康問題,因腸道受過久有害細菌破壞平衝。超過一半的參加者有肥胖或便秘的健康問題,患有濕疹或過敏者都分別有46%和29%,情況相當普遍。參加者在問卷裡對健康問題的自我評分,在七分為最嚴重的評分表裡,有超過四成患有濕疹、肥胖和便秘的人士自我評分在五分或以上,尤其是有49%濕疹患者給予這個比較嚴重的評分,可見嚴重程度不容忽視。如果深入一些分析參加者的糞便中微生物的組成,便會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組揭露了問題的端倪。普遍來說,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參加者的腸道中,部分在正常人士中常見的核心物種比例下跌,有害細菌比例上升,以大眾很關心的濕疹為例,患者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難辨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明顯較多,而屬於核心物種的人羅氏菌(Roseburia hominis)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則降低,這情況反映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受到破壞。另外,學會利用一套客觀的計分法評估參加者的腸道失衡程度,發現高達62%的患有慢性疾病人士有不同程度的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其中34%更加呈現中等至嚴重失衡。即使是沒有慢性疾病、表面健康的人士,其中38%都有腸道失衡的現象,顯示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非常普遍,而且未必有明顯徵狀呈現,無論健康與否,腸道健康都有改善的空間。腸道環境有如一個小社區,如果正邪勢力失衡,有益細菌衰落,有害細菌抬頭,必然破壞腸道生態平衡,繼而影響整體健康這個大環境,皆因腸道跟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互相聯繫,關係密切。以上發現跟最近中大的腸道微生物組群研究所得的結果互相呼應,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妙。

針對情況補充對應益生菌

要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可以由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服用益生菌是一個簡單的途徑。該次研究發現,不同的亞健康情況需要補充不同的益生菌,例如濕疹患者傾向缺少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便秘患者通常比較缺乏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和加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gasseri)。因此,要改善腸道健康,不但需要補充益生菌,而且應該按個人情況補充適合的益生菌,才會事半功倍,盲目服用只會偏離目標,造成浪費。這個結論更進一步啟示為了不同人士的需要專案分析、制定個人化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益生菌的最新科技結合: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

市面上的益生菌補充劑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瞭亂。要選擇最好的益生菌,其菌株組合和功能固然重要,但是牡丹雖好,都需要綠業扶持。一般益生菌都有加入益生元作為輔助,不過另一種相關的物質—後生元(postbiotics)–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後生元是益生菌的衍生物,通常是把益生菌加熱滅活或破碎後得到的提取物或細胞代謝物,例如經過加熱滅活的植物乳桿菌(Heat killed 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其中一種最多研究支持的後生元。後生元有仿似益生菌活菌的活性功能,能夠平衡免疫系統,減少引致過敏的IgE抗體的產生。有報告指出一些後生元呈現抗菌功能,並有減少膽固醇吸收、保護心血管、抗潰瘍、抗氧化、促進傷口痊癒和防止皮膚受到陽光傷害的效果。由於後生元不是活菌,性質比活菌穩定,因此服用更安全、保質期更長、儲存更方便。現時有新一代的益生菌補充劑加入後生元,效能更強,作用更快,為大眾提供更好的選擇,肯定是消費者的佳音。